根据美“政治新闻网”的报道,内部消息透露美国计划从欧洲减少30%的驻军,相当于大约2万名士兵。这将是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进行的最大规模的撤军行动。然而,面对这样的消息,白宫并未对此事进行公开回应,这引发了外界的质疑:这项撤军计划是切实可行的,还是美国对欧洲的一个试探行为?
根据五角大楼的统计数据,目前美国在欧洲的驻军人数接近8.5万,其中在德国驻扎的美军人数最多,约有3.5万人。这一消息传出后,德国政府迅速反应,国防部长连夜前往华盛顿寻求解释,显然,他们对此感到措手不及。
实际上,美国的这次撤军行动早有征兆。自1945年以来,美国在欧洲的军力安排一直维持在7.5万到10.5万之间,驻军部署数字根据国际局势变化而调整。自拜登政府上任以来,俄乌冲突的爆发促使美国出于加强与乌克兰接壤国家防御能力的考虑,向欧洲增派了2万名士兵,而如今被安排撤回的,很可能就是这批近期增援的军队。
此外,美国在全球范围内裁减驻军并不是个新现象。尤其是在特朗普执政期间,他始终坚持“美国优先”的战略,意识到美军无法长时间深入中东的冲突中,因此在2021年果断从阿富汗撤军。即使在目前中东的局势紧张之时,美国也没有派出驻地的地面部队参与攻击,而是选择通过空中打击来应对威胁。
美国在欧洲的军事存在并非毫无成本,驻海外的美军出于基地维护、人员开支、武器升级和后勤保障等各种因素,每年消耗数十亿美元。与此同时,美国国内面临基础设施老化、医疗体制崩溃、教育投资不足等多重挑战,军费预算高达8500亿美元。在这种局势下,驻欧军队的“烧钱”自然成为了负担。在“美国优先”的战略下,调整30%的兵力,正好为美国的财政压力减负。
与此同时,有观点认为美国减少在欧洲的驻军是因为俄乌冲突已经持续了三年,俄罗斯在经历西方制裁后,国家综合实力受到严重削弱,对欧洲的威胁大为降低。因此,美国的驻军策略或许是将资源转移至真正具备战略价值的亚太地区。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美军在亚太地区的演习频率将飙升40%,参与兵力增加25%。同时,在北约机制的推动下,很多欧洲国家如英国、法国和德国也被纳入亚太的自由航行行列。英法德的军舰经常穿越台海,而日本和韩国也首次参与了北约的海上演习。这种跨区域的军事合作实质上是在形成一个针对中国的联盟。因此,30%的兵力转移并非简单的再分配,而是更像是针对中国的战略性挑衅和军事围堵。
不过,关于“俄罗斯已被拖垮”的论调可信度并不高,这是因为一旦俄罗斯失去其强大的存在感,美国的“撤军威胁”就会大幅降低。五角大楼坚持“俄罗斯已经在战争中疲惫不堪”,然而现实情况却是,俄军在地面战场上表现出色,普京甚至命令四个舰队在北冰洋和太平洋进行大规模的军演,同时扩编海军陆战队,对部队进行整编。
回到特朗普执政期间,他对德方未能提升军费的问题表示不满,并暗示可能撤回驻德美军。现任美国总统也曾直言美国不会永远扮演欧洲的“保姆”,他极力推动北约成员国将国防开支提升至GDP的5%。虽然西欧国家对这一威胁不以为然,例如德国已经开始增加军费,以减少对美国的依赖,但东欧地区尤其是波兰则对美国驻军表现出了极大的欢迎。波兰被戏称为美国的“第51个州”,可见其在地理和政治上都在西欧和东欧之间扮演着重要角色。
长期以来,欧洲国家依靠美国的军事保护,因此其防空、导弹和通信体系大致70%都依赖于美国。一旦美军大规模撤离,欧洲很可能面临“安全真空”的局面。实际上,美方的30%撤军似乎在传递一个信息:“你们希望我留下吗?那就得多花钱”。这无疑是在向欧洲盟友施加压力,督促其增加军费开支和采购武器装备。
面对美国的潜在撤军计划,欧洲各国已经开始采取行动。“核自主”的声音愈发高涨,英法两国正在推进更紧密的核威慑合作,德国也宣布将在2026年大幅增加军费预算。伴随着俄军的攻势,虽然美国在英国部署了B61-12型核弹以传递威慑信号,但这一举动也在安抚合作伙伴的情绪,似乎同时进行着战略博弈。
总的来说,美国将驻军数量从欧洲削减30%表面上似乎是为了省钱,但其背后所隐藏的是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美国试图通过这一行动减轻内部压力,同时对中国施压,并推动欧洲盟友增加军备开支。然而,若美国真的将兵力转移至亚太地区,它能否有效控制亚太的局势呢?这实际上也是美国第三次提出“转向亚太”的战略,历史上类似的转变屡屡伴随着其他地区的冲突,美国是否能够在2025年有效管理未来的局势,还需密切关注俄乌的情况及中美之间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