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里的初心:入职首月的成长札记

   日期:2025-09-01    作者:caijiyuan 移动:http://q1fv9.yusign.com/mobile/quote/533.html

十三年前,我跨出青铜关镇初级中学的校门,从镇安中学到异乡求学,从组建家庭到初为人母,岁月赋予我多重身份,却始终未改内心深处对故土的眷恋。今年夏天,当我通过公务员考试,以法官助理的身份来到青铜法庭工作,重回这片土地时,恍然惊觉:这不是简单的职业选择,而是一场生命的回归与升华。

重返家乡的第一个月,我每天都在经历着熟悉与陌生的奇妙交织。街角那家老冯家麻花的香气依旧诱人,卫生院门前的溪流依旧潺潺,但胸前的法徽让这一切都焕发出崭新的意义。在基层法庭的日日夜夜,我逐渐触摸到司法工作的温度与重量——它不仅是冰冷法条的适用,更是法治精神在乡土社会的温情落地。那些曾经在教科书上枯燥的法律概念,在这里绽放出令人动容的生命之花。

记得在处理一起未成年人健康权纠纷时,双方监护人情绪激动、互不相让,调解室的氛围十分紧张。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并没有机械地搬用法律条文来进行说教,而是邀请派出所联合参与调解,通过播放未成年人健康权纠纷普法视频,邀请学生和家长共同观看,做好前情铺垫,再从“同学一场”的情谊讲起,用乡亲们听得进、听得懂的方式讲情、讲理、讲法,说到动情处,庭长指着窗外粗壮的大树说:“孩子们就像这刚分出枝丫的小树,只有我们多方协作不断地培土固根、施肥修剪,才能让这一棵棵小树茁壮成长。”最终,当双方握手言和时,我看到两个孩子相视一笑,那一刻,我真正懂得了基层司法的真谛。

初入法庭时的本领惶恐至今历历在目。四年的职业空窗期让我如履薄冰,但正是这份敬畏催我奋进。最难忘的是那位八十高龄的老大爷,他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进法庭,因为儿子儿媳闹离婚的事急得直跺脚。看着他耳背得厉害,我搬来小凳子与他并肩而坐。一杯热茶在手,我们用方言聊起今年的收成,说起他孙子在城里的学习成绩。渐渐地,老人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当我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解离婚程序时,他突然老泪纵横:“闺女啊,我这把老骨头不怕折腾,就怕两个孙子受委屈……”我轻轻拍着他青筋凸起的手背,看着他佝偻的背影慢慢消失在夕阳里,那一刻,我读懂了我作为一名法官助理的使命。

在家乡做法官助理,每一天都有可能经历着法与情的考验。走在熟悉的街巷,乡亲们的问候里总带着特别的期待。这种亲近既是优势,也是挑战。记得有次处理一起追偿权纠纷,当我发现被告竟是我初中同学时,心跳顿时漏了半拍。通过老同学通讯录联系上他时,电话那头传来惊喜的声音:“老同学!没想到是你……”这份同窗之谊确实让工作顺利不少,但也让我更加警醒:要像我们法庭爱廉池中的莲花,既要扎根乡土,更要保持高洁,才能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我逐渐领悟到坚守法律底线不是冷漠,而是对所有人的公平承诺;维护乡情不是徇私,而是对基层治理规律的尊重。这种将法理融入乡情的智慧,正是基层司法工作者最珍贵的专业素养。这一刻,项主任的叮嘱也在耳畔回响:“在家乡办案,坚决要守住底线,更要懂得灵活变通。”

基层法庭作为法治建设的“最后一公里”,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在这里,每一起案件都关乎具体人的命运。还记得上周有两个农民工为讨要工钱拿着调解书来申请强制执行,他们粗糙的手掌上还沾着水泥灰。我们迅速想尽各种办法联系被执行人,争取早日执行到位。农民工对我们说道:“我们也理解你们工作的不容易,但这不仅是钱,还是我孩子的学费,更是公道!”这样的时刻让我深切体会到,每一次裁判都在塑造法治信仰。工作的艰辛不仅在于案件数量,更在于要同时扮演多重角色:法律的执行者、纠纷的调解者、法治的宣传者。这种复合型的工作要求,让每一天都充满挑战,也让每一分付出都格外有意义。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深知前路漫漫。建设法治家乡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持之以恒的坚守与耕耘。我将以终身学习的态度充实自我,以如履薄冰的谨慎对待每一起案件,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提升工作效能。作为新时代的基层法律工作者,我愿做一粒法治的种子,在家乡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让公平正义之光照亮每一个角落。在这条守护公平正义的道路上,我将以专业诠释担当,用坚守回报乡恩,以实际行动践行“司法为民”的庄严承诺。这,就是一名基层法官助理最朴素也最坚定的职业信仰。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评论 0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