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 文| 任建平 海问联合董事总经理
2024年7月初,新京报曝光了部分油罐车在装载食用油和化工液体时,未进行彻底清洗,甚至存在混装现象。这一消息迅速引发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该事件涉及中储粮油脂(天津)有限公司和汇福粮油集团等大型企业。相关企业随后表示被曝光的油罐车并非公司所有,公司成品罐装油质量过关,且公司没有自主的油罐车,是客户派车来自提产品的。国家有关机构,包括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公室马上组织相关部门(包括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粮食和储备局等)也马上成立了联合调查组彻查食用油罐车运输环节有关问题。
随着消息的发酵,公众发现油罐车混装问题并非首次曝光,早在2005年和2015年就有媒体揭露过类似问题。此次事件再次将这一问题推向公众视野,凸显了行业监管的不足和运输环节的漏洞。事件曝光后,舆论哗然,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进一步加剧。涉事企业的产品销量受到影响,消费者开始更加关注食用油的来源和运输方式。
这让很多人联想到了2008年发生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和多年前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一样,油罐车混装食品油的事件是一起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涉及到了多个企业和运输环节。对这样的事件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如果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事件的确反映了中国企业普遍缺乏利益相关者的广泛视角。大部分企业仅仅关注自身企业运营和盈利,忽视消费者(客户)的根本利益,也缺乏对于合作伙伴、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的有效关注和管理,才导致了类似事件在国内不断发生,甚至长期存在而得不到根本的改变。
食品危机事件凸显
企业缺乏利益相关者视角
利益相关者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的理论认为企业在追求经济目标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并回应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期望。1929年美国纽约股市大崩溃后,人们开始反思公司是否有义务对其他利益主体负责,这标志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萌芽。人们开始关注股东以外的其他利益主体,如雇员、供应商、消费者。有学者,如多德(Dodd),在1932年提出,董事除对股东利益负责外,还应对其他利益主体负责,这一观点为利益相关者理论奠定了基础。
在1963年,斯坦福研究所首次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即“对企业来说存在这样一些利益群体,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企业就无法生存”。瑞安曼(Eric Rhenman)提出了较为全面的相关者的定义,即“利益相关者依靠企业来实现其个人目标,而企业也依靠他们来维持生存”。这一定义使得利益相关者理论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理论分支。
在1984年弗里曼(Freeman)出版了《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他在书中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他认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这些个人或群体包括内部利益相关者,如股东、公司管理层、员工、债权人等;外部利益相关者如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消费者等;和远端的利益相关者,如政府、社区、环境、公众、媒体等。他们也可以按照具备市场属性和非市场属性来划分,如下图。
阿里巴巴从成立以来,一直受到政府的支持。但从2020年后,阿里巴巴接连遭遇政府监管部门的调查和罚款,最大一笔罚款达到182亿元。而华为最近十年来一直遭遇美国政府的封堵和制裁。可见,不管是中国政府,还是美国政府,都可能是阿里巴巴、华为这样的大型公司的远端利益相关者。这些远端的利益相关者往往在平时并不被企业经营者所重视,但当他们突然发力时,有可能对企业的命运造成本质性地改变。
从本次的食用油运输危机事件中,可以看到这个事件涉及了多方的利益相关者。涉事企业在平时的运营中甚至意识不到他们的影响力,并忽视很多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诉求。但当危机事件发生时,他们甚至可以决定这些遭遇危机的企业的未来存亡。
ESG视角下的
风险启示
当探讨利益相关者理论如何有效落实时,ESG就是当今社会落实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非常好的一个社会实践。
ESG是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缩写,是一种关注企业在环境、社会和治理三个方面的非财务绩效的投资理念和企业评价标准。在这些维度上,ESG模式不仅仅关注企业自身运营的利益相关者,还拓展到了政府、社会和环境等更广泛的利益相关方。ESG的核心关注点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高度一致。例如,环境方面关注企业的环保表现,这直接关系到社区和广大公众所在环境的利益;社会方面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如劳动权益、健康与安全等,与员工、客户和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密切相关;公司治理方面则涉及股东权益保护、董事会结构等,与股东和投资者的利益紧密相关。下表是MSCI关于ESG评级的模型涉及的ESG议题。
上市公司被普遍要求提供系统的企业方ESG管理和表现报告,这些报告不仅帮助公司识别和管理与ESG相关的风险,还为企业提供了发现和利用与ESG相关的商业机会的途径。例如,通过改善环保表现,企业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提升品牌形象;通过加强社会责任,企业可以增强员工忠诚度和客户满意度,进而提升市场竞争力。利益相关者通过关注企业的ESG表现,可以帮助企业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和机会,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发展和演化经历了多个阶段。随着全球环境和社会问题的日益突出,投资者开始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环境影响。1989年,联合国发布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为ESG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
20世纪90年代,一些投资者开始关注企业环境和社会责任的表现,ESG理念逐渐萌芽。一些品质优良的企业开始尝试建立自己的ESG管理体系,以规范企业的行为并提高其透明度。进入21世纪,ESG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话题。2004年,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国际金融公司和瑞士政府联合举行的会议倡议金融机构将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和治理因素纳入投融资决策中。同年12月,联合国发布了《在乎者赢》报告,首次提出了ESG概念。2006年,联合国支持的负责任投资原则(PRI)组织成立,进一步推动了ESG投资理念的普及。随着ESG理念的推广,一些国际组织和行业协会开始制定ESG相关的标准和指南,如ISO 26000社会责任标准、SASB可持续发展会计准则等。这些标准和指南的出台,使得ESG管理变得更加规范化和系统化。
近年来,ESG理念已经深入到了企业的各个层面。从战略规划到日常运营,从产品研发到市场营销,ESG都已经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企业开始将ESG理念与自身的核心业务深度融合,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ESG已成为投资和企业运营的主流。政府和监管机构开始更多地介入ESG领域,推动相关的立法和规范。随着全球环境和社会问题的不断变化和演进,投资者和企业将更加注重ESG因素在投资决策和运营管理中的重要性,推动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ESG发展与组织与
个体心智密切相关
虽然有理论的发展和ESG的实践,也看到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组织(企业)和不同的企业管理者对于利益相关者的看法和处理方式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其实这背后的主导因素就是组织和个体心智发展的内在规律。按照心智发展的理论,不同组织和个体对于利益相关者的看法本质上差别很大:
如果展开来看,不同心智的组织可能会有如下关于利益相关者的观点存在。
事实上,不管是个体,还是组织领导者,“我们”围绕利益相关者的意识进化呈现了如下几个发展规律。
1.从个体到群体
在成长的初期,我们主要关注自身的需求和利益,但随着意识的进化,个体开始意识到自身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个体行为对群体的影响,从而形成了群体意识。我们开始关注并尊重群体内其他成员的利益。这种群体意识的形成,使得人们在认知利益主体时,不再局限于个体,而是将他人视为重要的利益主体。
2.从单一到多元
随着社会的复杂化和多元化,利益主体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除了传统的个体、家庭、企业等利益主体外,还出现了政府、非政府组织、环保组织、消费者群体等多种新型利益主体。因此,我们都在逐渐拓展自我认知的边界。意识的进化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这些多样化的利益主体,并意识到它们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作用。我们也开始关注并尊重这些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和利益,努力在多元利益主体之间寻求平衡和协调。
3.从短期到长期
在意识进化的早期阶段,我们可能更多地关注眼前的、短期的利益。然而,随着意识的提升和社会的进步,我们开始意识到短期利益的局限性和不可持续性。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长远利益,我们开始更加关注并重视长期利益。这种转变使得人们在认知利益主体时,不再仅仅局限于当前的、直接的利益主体,而是将未来的、间接的利益主体也纳入考虑范围。
如何将ESG理念
融入组织管理?
总体而言,中国企业和领导者的利益相关者意识处于中等水平。上市公司在执行ESG报告中,容易形式化,表面化,并没有真正将ESG的实践落实到位。另外,很多企业还缺乏利益相关者的意识和认知,更不要说在具体的业务事件中有效兼顾各方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了。显然,中国的企业和领导者需要从认知,价值观转换和行动实践维度逐渐深化他们对于利益相关的理解,杜绝伤害利益相关者的行为,着眼于长远和更大的格局考量,从而为中国企业带来长期的竞争优势。
1.意识的转变
因循意识和心智发展的规律,组织和领导者应该意识到自己和组织所处的心智阶段。他们需要感知到自我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局限,从而向更高的心智来迈进。这样的发展规律其实很明确。就是从个体利益拓展到群体利益考量,从单一利益诉求到兼顾多元利益诉求,从短期利益迈向长期利益探询。
2.价值观和工作原则的转变
其实,整个社会和很多企业都倡导公平、正义、平等、包容的价值观。在考量利益相关者的过程中,组织和领导者不应该表面化这些价值观,而是应该真正思考如何将这些价值观和日常工作和业务关联起来。如:真正倾听消费者的声音;在利益分配上关注员工和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不是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和销售的增长;思考如何做到对不同利益主体差异的尊重和理解。
3.行动模式的改变
不管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ESG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利益相关者行动框架。因此,依循ESG框架,组织可以建立完整的实践活动来落地利益相关者战略和行动。
联想在MSCI 的ESG评价中获得了AAA的最高评级。联想于2022年实现了全产品生命周期减碳的实践闭环,形成了与生产经营、价值链紧密关联的实践做法。他们在产品设计、生产、使用及生命周期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发展循环经济,进行产品生命周期末端管理。支持产品和部件的再利用和循环再利用,减少报废电子产品的填埋量。不断再利用、翻新、再生制造、回收、分解、循环再利用过期产品。在产品包装上,探索和改进实施有利于环境的产品包装。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上升至集团关键绩效指标考核(KPIs)的高度。
而另外一家在ESG评级中获得AA评级的公司药明康德专门设立了ESG委员会,负责制定ESG管理策略、设定ESG目标、制定ESG政策并监察ESG相关事务的整体实施。他们定期就ESG相关议题展开实质性评估。并将ESG相关的目标纳入高管及部门主管薪酬考核范围,主动披露ESG举措及绩效。在人力资源方面,他们有专门的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管理团队与合规团队,对员工的相关绩效进行考核。绩效优秀(包括对ESG议题做出重大贡献或创新的项目)的员工,有机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以及激励回报。他们还为全体员工提供了ESG培训、论坛、体验营,以提升员工对本公司 ESG管理策略及相关工作的理解。
可以想象,如果涉及本次食用油事件的企业能够真正深入践行ESG的理念和实践,他们就可以防患于未然,并将消费者和公众的利益置于优先考量,从而从根本上避免这类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现在,深化利益相关者的理念和认知,并真正践行到位对于很多中国企业还任重而道远,但这才是解决这些企业内在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