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市教育局印发《西安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围绕行动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系统描绘了西安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未来三年的发展蓝图。
据了解,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其与教育领域的融合已成为推动教育变革、提升育人质量的重要方向。当前,我国正积极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作为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基础工程,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该《方案》的出台旨在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在全市基础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助力西安教育高质量发展。
《方案》明确了六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搭好人工智能教育基础骨架。建强用好西安智慧教育大平台,建设一批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室,升级学校智慧教育设施,在让学习环境更智能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场所。二是织密人工智能课程体系网络。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积极建设有特色的人工智能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需求。三是建强人工智能教育师资队伍。面向全体教师开展人工智能全员培训,加强相关教学科研工作,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和人工智能教学应用能力。四是多措并举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素养。通过开展丰富有趣的人工智能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玩中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助力实现因材施教。五是推动教育资源优质均衡。推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和城乡人工智能教育一体化,让更多乡村学生也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六是拓宽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场景。积极探索更多的人工智能教学应用场景,促进人工智能更多赋能教育治理与评价改革,推动教育评价更加科学智慧精准。
为此,《方案》分别提出了阶段性工作目标。其中,自2025年起,重点开展多学科融合的人工智能教育课程,扩大优质数字资源供给,创建高质量典型应用场景,同时构建全市人工智能教育基础支撑、师资建设、协同发展的大中小学一体化推进机制。经过三年左右时间,使全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课程覆盖率达到70%以上,发掘可复制、可推广的优秀案例,打造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的创新案例,基本形成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
《方案》提出,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全市中小学都要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除纳入数学、科学、信息技术相关课程外,也会作为课后服务和研学实践的重要内容,让孩子们在课堂外也能接触学习人工智能知识。同时,《方案》还提出加强校地协作与校企合作,鼓励西安市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参与实施人工智能教育。未来三年,西安市还计划开展面向中小学教师的“人工智能百千万培训工程”,在中小学校建成100个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室,并培育遴选100所“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学校,让孩子们有更多接触人工智能、开展动手实践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