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最新动态首页 最新动态分类 切换频道
电影,又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2024中国电影产业分析
2025-09-07 21:04

周黎明

11月中旬,张艺谋导演一个颇为常规的采访上了热搜。采访中,他被问及当下火热的电影短视频,严格说是介绍、解读、分析电影的视频。张艺谋回答说:“我还是很希望观众走进电影院去看。你最好别在手机上看,你最好别看那个三分钟介绍。我觉得实在很无语啊,作为一个电影导演,看到这个就很难过。”

如果你看了这段采访的视频,相信你会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无可奈何。当然,网络上某些人连这一两分钟的视频都懒得看,仅凭上述文字,就得出“张艺谋怒批”的结论。说实在,张艺谋完全有资格“怒批”,他不仅头顶“国师”的光环,光凭这两年票房口碑双丰收的作品(《》45.5亿元票房、《》13.5亿、《》24.5亿),对中国电影业的贡献便不可低估。

随便浏览一下对这条热搜的反应,你会发现,一大半是“我就爱看短视频,你管得着吗”,一小半在试图解释“三分钟介绍”其实有多种形式和内容,并非每一种都在劝退观众走进影院;而维护影院观影体验的言论有多少呢?反正我有限的视野里没看到。

相比起四年前不少人在网上强调“影院观影的仪式感不可替代”,恍如隔世。

如果不出意外,2024年的中国电影票房会比去年减少100亿左右。2019年度总票房是641亿,2023年是549亿,今年大概率会回到2015-2016年的水平。你可能会说:跌掉100亿也就是约减少20%,跟某些行业比,这不算啥,可能属于正常的涨跌吧。

图片

要知道,2024年春节档的80亿票房成绩是创纪录的,产生了四部20亿元票房以上的爆款。但蹊跷的是,春节之后,票房超15亿的只有一部《》,10-15亿之间的也仅有《》《》和2023年底开画、2024收获票房大头的《年会不能停》。

这跟网上留言以及某些市场调查的结果不谋而合:以前每年进几次影院的观众,今年只有春节才有兴趣和动力买票看电影了。灯塔的一项调查说,今年的电影观众里有58%仅仅买过一张电影票,而且特别注明,这些人不是从“不看影院电影”到“首次尝试进影院”,而是从“多次进影院”下降到“只进一次”。

最简单的解释:新片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不能让人产生买票进影院的冲动。也有人喜欢把这理解成“电影拍得不好”,但电影好不好属于主观判断,就拿相对还算客观的豆瓣评分来说——

《》7.6分,《》7.6分,《抓娃娃》7.1分,《第二十条》7.5分,《熊出没:逆转时空》6.9分,《默杀》6.0分,《志愿军:存亡之战》6.9分,《年会不能停》8.1分,《哥斯拉大战金刚:帝国崛起》6.5分,《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7.6分。

这是截至11月底的年度票房前十名。这里面没有超过8.5分的,也没有低于6分的,所以,硬要找什么规律,那就是,高票房影片在口碑方面至少要过得去,不能砸锅,但也不必太高。

那么,口碑很好的影片会有怎样的票房成绩呢?来看一下今年截至11月底的豆瓣前几名——

《》9.3分(4556万元票房),《好东西》9.1分(猫眼专业版的预测总票房3.77亿),《泳者之心》9.0分(914万),《机器人之梦》9.0分(1200万),《》8.9分(1.27亿),《坠落的审判》8.7分(2900万),《出走的决心》8.6分(1.23亿)。

口碑跟质量是存在正向关联的,但跟票房的关联至少在这个段位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当然不可否认,这些影片取得的票房离不开现有的口碑,换言之,若没有这么高的分,它们的票房会更低。(注:《好东西》本文写作时刚开画,猫眼专业版的预测也会不断调整。)截至11月3日票房破4亿,猫眼专业版预测的总票房从4亿出头,不断向上调整至近7亿。)

诚然,我们不应该拿一部中小成本文艺片跟一部商业大片去比拼票房,正确的“攀比”之道,是跟几年前的同类影片相比,比如,2017年的纪录片《二十二》获得了1.7亿元的票房,是《里斯本丸沉没》的三倍多;跟《姥姥的外孙》同样来自泰国的《天才枪手》2.7亿,而后者的卡司在中国的知名度更低;完全靠口碑顶起来的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甚至达到了3.8亿的票房高度……的确,纯靠口碑和质量不能保证出现票房奇迹,但至少五年前,你抱有这个梦想还不算太疯狂。

高票房电影需要有一定的质量保障,但光有质量是远远不够的,你甚至可以得出结论,质量太高可能会进入曲高和寡的囧境。所幸的是,口碑跟票房也没有彻底倒挂,评分未达及格线的影片,很难靠噱头或阵容来忽悠首周末外的观众。

值得注意的是,口碑顶起一部黑马之作的概率越来越低,但口碑踩死一部平庸之作的能力则强到前所未有。这里说的不是那种全方位的烂片,而是本身质量不算过硬,但不幸在某个方面得罪了民意,于是被公众情绪拿来当祭品。这对于片商是极为恐怖的事情,毕竟,各方面过硬到铜墙铁壁的影片原本就是稀有品,只要观众眼光够刁钻,绝大多数新片都可以找到“阿基里斯之踵”。更要命的是,能激发公众挥舞大旗的点,跟官方紧缩眉头的点,似乎没有很多重合,也更难预测。

一般而言,多数观众进影院,要么是为了满足视听享受,要么是为了找到情绪价值。若是做市场调查,通常得到最多的回答是“看个好故事”。问题是,好故事是很难定义的,《坠落的审判》在某个观影群体看来是难得一见的好故事,但在另一个群体眼里,不提供谜底的故事都不能算好故事。纯粹看剧情,《热辣滚烫》能打几分?

显然,“好故事”只是钟爱之作的一个标准化标签而已。几乎所有的励志故事,都不以剧情见长,它们主打的都是情绪价值。热血是一种极有感染力的情绪价值,而令人冷静思索往往反其道而行之。情绪价值有很强的时效性,如果刚好踩到观众的兴奋点,那种爆发力是很难用逻辑来计量的。

主打视听效果的影片,最大的敌人就是审美疲劳。你能想象当年第一批观众看到《终结者2》《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的兴奋吗?你能想象这几部影片若首映于今年,会有怎样的市场反响吗?中国电影工业腾飞的二十年,恰好是CGI(Computer-generated imagery,计算机生成图像)成熟后的收割时期,也是观众从惊讶走向腻烦的过程。

如今还有什么场景能让电影观众看傻眼?你能想得出来,就有电影人能做出来。这或许是好莱坞大片和港式类型片近年来屡屡折戟的重要原因。搁在20多年前,贾玲不用减肥,纯靠电脑特效来调控画面中的身材都能看得人目瞪口呆,但如今这么玩,恐怕不再会有观众买账了。这跟诺兰等影人放弃虚拟拍摄、重新使用模型有异曲同工之处。

讲究视听特效的重工业影片,一则需要极大的财力投入,二则需要较长的生产周期。在资本被广泛视为洪水猛兽的当下,原本就风险极大的电影行业,更是成了冒险赌徒秒变惊弓之鸟的修罗场。同时,较长的生产周期也意味着立项时几乎不可能预测放映时的观众情绪。也就是说,规模越大的电影,越不可能踩中网络热点。

即便是短平快的项目,至少也需要一年的制作过程,因此不可能像网文那样去捕捉网络热点。那些激发观众情绪、引发强烈共鸣的影片,决定题材时多半有某种大局观,同时不可否认有着运气的加持。

在这方面,电影永远竞争不过网络。自从电影派生出电视、影碟等下游平台后,电影一直“高高在上”,处于影像叙事这条食物链的顶端。电影完全可以拍成电视电影、剧集(尤其是两三小时的超级迷你剧)、微短剧等,但你不会想去影院看,或者,你在影院看到后,会非常不满。就拿当下流行的微短剧来说,有些剧集的总长度跟一部故事片差不多,但如果拿到影院放映,多半会被人骂死。那不是什么技术格式不同造成的,而是文化和惯性使然。打一个未必恰当的比方,你穿着短裤拖鞋在路边摊吃到的美味,若不改头换面就出现在米其林餐厅,你不仅不会夸赞该餐厅接地气,反而会口诛笔伐。

包括微短剧在内的短视频,最先干掉的不是电影,而是跟它更接近的电视。电视原本是客厅的聚焦点,如今有些国家的房子设计已经缩小其功能,因为维持了半个多世纪的家庭观影传统已经被颠覆。早在2020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笔者策划主持的一场论坛上,优爱腾的代表便指出,他们从来没有把影院大银幕看成是竞争对手,因为,他们的真正对手是短视频。

短视频是否能像电视那样,存在半个多世纪,很难说,但它已经冲击到位于影像叙事顶端的电影,是毋庸讳言的。

这两年又有一个重大转折,那就是人们愿意为叙事类短视频(即微短剧)付费,而且支付的费用普遍超过总长度相似的故事片。根据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前些日子发布的《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今年的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达到504.4亿元人民币,首次超过内地的电影总票房。

所以,把电影票价高企当作电影业不景气的主要原因,恐怕很难过这一关的逻辑。当然,票价肯定是原因之一。另外,有人做过经济管理学的试验:同样50元一次性花出去,要比分50次(每次花一元)更令人心疼。

跟时长相比,钱的差距简直不值一提。《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3年底,每人每天花在看短视频上的时间为2.5个小时,相当于看一部大片的长度。当然,光顾影院的实际时长远超影片的长度,因为要加上来回路上时间,以及可能产生的外出吃饭等活动的时间。但无论如何,在短视频面前,大电影这个百岁老人无疑已老态龙钟,让人敬而远之也就不奇怪了。

当年电视兴起时,也曾威胁到电影的生存。电影的应对之道,是用宽银幕、立体声等方式,拉开跟电视的距离。但如今,短视频试图逆向影响人们对电影的审美。短视频的即时满足(爽感)的潜移默化,让很多人在观赏其他形式的影像作品时,不由自主会做出相似的要求。这在弹幕中可以清晰地觉察出,人们对剧情铺垫等戏剧冲突不强的段落表现出极大的不耐烦。综观今年票房前十名,没有慢火细炖的故事,往往一上来就把情绪价值直接拉满。比较一下同样讲校园霸凌、票房也处于同一段位的《默杀》和《少年的你》,今年的《默杀》剧情推进要快得多,转折也更多,而2019年的《少年的你》还有大量描写人物内心、偏文艺的场景。

影像叙事无论电影、电视,还是如今的网络视频,都是科技驱动的。电影诞生初期也是普罗大众的娱乐,它颠覆了包括舞台剧在内的现场表演。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大萧条的1930年代,电影以其低廉的价格彰显其“口红效应”。

电影往高端走,不是它的主动选择,而是被电视、影碟、网络等推上去的——是高端化,同时也是边缘化。在中国,老辈人在大礼堂或操场上看电影,跟如今的多厅影院,从阶层区分完全是两种行为,因为,大商场的多厅影院是随着中产阶级的壮大而出现的。如果以微短剧为主力的短视频对大电影的冲击堪比当年的电视,那么,可以设想,电影会继续往高端走,一直走到短视频完全够不着的位置,方能找到自己的偏安一隅。

早在2006年,张艺谋跟斯皮尔伯格的一场对话中,问及电影的未来,斯皮尔伯格回答说:大部分影片可能会消失,留下的电影就像是主题公园里的项目,着重提供一种全方位的沉浸体验。

他说这句话时,Netflix仍在酝酿革命,带宽不足的地方,想要顺畅地通过网络看完一部影片仍有难度,短视频更属于遥远的未来。当然,他的“展望”也没有完全变为现实,影院仍未大幅关闭,只是,越来越多的影片(包括奥斯卡热门影片)少人问津,人们似乎只有在气氛烘托到无法回避的时候,才会进一次影院,看所谓的must-see(必看)影片。这是全球性的趋势,因为北美票房今年似乎也会大幅下跌。

电影被迫“高端化”还表现在票房过于集中在少数头部大片。截至本文写作之日,2024年票房Top20影片的总和达到252.88亿,占总票房的近65%。而截至11月下旬已经公映的525部影片中,有287部票房不足100万元。诚然,往年也有数百部影片垫底,但这两年的“金字塔”出现了可怕的断层,比如春节档后,15-30亿票房影片居然出现空缺;以前有春节档、暑期档、国庆档三大档期拉动全年票房,今年只剩下春节档表现正常。

还有两组数据不像年度总票房那么显眼,但或许能说明一些更深层的问题。第一组是年度观影人次——

图片

除了那特殊的三年,上座率每年都在增长,而且有几年的增幅是跳跃式的。今年应该是高于2014年,低于2015年。若忽视今年,你或许会得出“黑天鹅是中国电影近些年发展的主要绊脚石”的结论,我们一旦重新站稳,迟早会接上2019年的步伐。但显然,事实并非如此。

另一组数据是平均上座率——

图片

从影院经营的角度,2015年是高峰,平均上座率达到17.40%,此后一路走低。而市场上有一种说法(不知是否严谨),说一家电影院要达到15%上座率,才能达到盈亏平衡线。换言之,影院建得越多,赔本赚吆喝的情况就越多,除非观影人次的增长幅度超过银幕的增长幅度。如果上述数字准确,现在立马关闭一半的影院,剩余的仍未达到盈亏点。

如果短视频抢夺电影观众不是长期趋势,影院通过压缩“产能”,或许可以让大家都可以喘口气;如果确是长期趋势,那么,影院观影势必会进一步向高端进军,变成一种类似舞台剧演出、乐园项目的超级群体体验。在北美,大量影院都被改造成豪华座,比如座椅能像航空头等舱那样彻底“躺平”,或者可以提供披萨之类简餐,而不仅仅是爆米花+可乐。

电影,可能又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需要决定是走下沉路线跟短视频长期较量上世纪80年代末那次影院倒闭潮中,我国大量影院被改造成了家具城。如今,我们看到影院里除了放映常规的故事片,还会尝试奥运赛事直播、演唱会电影,甚至已算古早的《爸爸去哪儿》大电影。这些仍从“集体观影”的仪式感中,获取某种小屏幕难以复制的体验。相信那些靠普通电影无法维生的影院,会更有开拓意识,去寻找那些不寻常的出路。要知道,只要集体感受至关重要,人们是愿意为此花钱花精力的,比如这两年非常火爆的演唱会,甚至可以吸引大批外地观众。

电影,可能又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需要决定是走下沉路线跟短视频长期较量,还是往上走,一边冒着“高冷”的风险,一边为更小的群体提供更优质的体验。或许,电影都没有自我选择的权利,一切都是被时代潮流推着往前走。或许,AI能让电影生产跟爽文和短视频一样迅捷和低廉,使之成为超级文化快餐。

又或许,微短剧被某种强大的力量一举消灭,大电影得以喘息。

 

最新文章
上海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1%
4月23日,上海市统计局发布2025年一季度上海市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一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735.0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1.17亿元,增长0.9%;第二产业增加值24
一学期一度!武汉一小学年末为学生“兑奖”,鼓励学生见贤思齐
极目新闻记者 王媛通讯员 姚阳 肖琼12月30日,武汉市江汉区华苑小学“的学生们正忙着参与“彩叶缤纷齐来赞”积叶兑奖活动。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表彰先进,激励学生们“学有榜样,行有楷模,见贤思齐,赶有目标”,该校在日常学习生活
上海高校秋招启动,如何进入陆家嘴金融城工作?
2024年10月12日,数以万计大学生涌入上海大学宝山校区,寻找工作机会。当天,2025届上海市高校毕业生秋季校园招聘会在此举行。本次招聘会重点聚焦本市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和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
【美食】九大碗,留住乡愁的味道
岷江轩城市如岛,乡村似海。在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上,散落着无数翠绿的林盘。一座座林盘如静泊之舟,被四季青黄的庄稼环绕,托起袅袅炊烟,载着一代代人从生命的此岸驶向彼岸。九大碗,便是从这炊烟中走来。起初的九大碗,因共有九个菜而又
“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右手高举过头、敬少先队队礼……十几天前,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现场,少先队员向功勋模范人物献上鲜花,敬礼致意。跨越几代人的对视,连接光荣的历史与充满希望的未来。△2024年9月29日,少先队员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敬
高管变阵后首场发布会,荣耀发布AI PC新战略,聚焦互联
AI热度仍在持续,多家厂商正陆续推出AI新战略。2月26日,南都湾财社记者获悉,荣耀宣布发布AI PC 2.0战略,并推出旗舰新品荣耀MagicBook Pro 14。荣耀终端有限公司PC产品总经理朱臣才表示,AI技术正深刻改变PC行业,荣耀希望通过硬件、交互
顶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2024明星产业分析
2024年的娱乐圈不是一个充满丰收与希望的年份。是的,2024年的明星板块也仍然没有让人激动的名字和现象。造星这件事,本质上高度依赖于上游影视综的产出,通常只有现象级产品的出现,才会有现象级明星的诞生。
20、从盲盒到家电,泡泡玛特的“中国版迪士尼”梦要用我的钱包来圆?| 谈钱说事
姜姜:大家好,欢迎收听这一期的《谈钱说事》,我是还在小程序排队抢盲盒的姜姜。橙子:大家好,我是最近对泡泡玛特祛魅的橙子。姜姜:前两天看到一条新闻很有意思,说泡泡玛特又要跨界了。据青岛广播电视台正在新闻的报道,近日啊,有网友
六部新片齐上映 春节档电影任你来选
今天是大年初一,共有六部国产新片将在今天集中上映。今年电影春节档格外红火,早在预售期间就刷新了多项档期预售纪录。据网络平台数据,截至1月28日22时44分,2025年春节档上映新片预售总票房突破13亿。此外2025年春节档已有4部影片预售票
立讯精密收购闻泰科技部分业务案获批准;AMD收购软件优化创企Brium;意法半导体宣布裁员5000人 | 新闻速递
五分钟了解产业大事每日头条芯闻1【立讯精密收购闻泰科技部分业务案获批准】据市场监管总局网站公布最新一批无条件批准经营者集中案件列表,其中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收购闻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部分业务案在列。根据此前案件公示,立讯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