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红婵再次成为热搜的焦点,这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的,是人民日报的发声。人民日报发文呼吁,抵制商家不正当利用全红婵的形象和声音,通过虚假直播、AI换脸等手段谋取暴利。这一举动迅速得到了网友们的广泛支持,大家纷纷为全红婵发声,表示认同。然而,这背后却暴露了她复杂的现状,比人们想象的还要复杂。
1
全红婵的故事从贫困的农村开始,为了给母亲治疗病痛,她加入了跳水队,没想到在2021年的东京奥运会上,她以14岁的年纪,首次站上国际舞台便夺得了金牌,一举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那一年,她的身材瘦弱,表情稚嫩,但她三跳满分的背后,是数年如一日的艰苦训练和无声的忍耐。全世界都记得她那场零水花的完美入水,却很少有人知道,她在跳下10米台的那一刻,脚踝的剧痛几乎让她无法忍受。
然而,奥运夺冠后的喧嚣远超她的承受能力。人们发现了她身上与众不同的闪光点:她来自农村,讲话朴实无华,喜欢吃零食、喝奶茶,爱玩娃娃,所有这些标签都让她看起来真实又可爱。而商业资本则迅速嗅到了她带来的流量红利,蜂拥而至。不久后,围绕她的家乡、她的生活,开始上演一场场资本的角逐。从打卡她的家乡,到蹲守在她的家门口,甚至无人机航拍,私生活的暴露已经无法避免。全红婵的名字出现在了各类带货链接、品牌合作和模仿视频中,而这些商家的行为,都没有经过她的同意。更有不法分子用AI技术克隆她的声音和面孔,制作假视频,利用她的形象在直播间出售她从未接触过的产品。即使连她的哥哥全进华的公益直播,也被伪造情节,剪辑成了不法商家的盈利工具。所有这些行为,最终引发了人民日报的关注。
人民日报罕见发声,明确指出,AI换脸和声音克隆的行为已经侵犯了运动员的合法权益,并批评了流量造假乱象。文章直言不讳地呼吁,社会应该为全红婵“兜底”。这篇文章也提醒了大家:在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流量背后隐藏的乱象与无序,往往忽视了人背后的真实。在全民追捧偶像的今天,谁还记得,全红婵不过是一个18岁的普通女孩。
2
在全红婵为国争光的背后,她的身体也在长期的高强度训练中悄然亮起了红灯。脚踝的旧伤反复发作,疼痛成为了她每日的常态。2025年中旬,由于伤势加重,她不得不暂时退出集训,回到家乡疗养。跳水运动的特殊性,要求运动员经常进行高强度的跳跃和冲击,这对脚踝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几乎让她无法进行高强度的训练。对于她来说,这不仅仅是跳水运动员的常见伤病,更是她最常面临的技术瓶颈。
为了缓解痛苦,她不得不在每次训练后,使用冰敷减轻肿胀。这一切她都默默忍受,咬牙坚持。然而,外界的质疑声却没有停止。她频繁缺席比赛,流言蜚语却像潮水般涌来。有人编造她“状态下滑”、“害怕输掉比赛”、“被其他选手超越”等种种说法,而这些言辞像针一样刺痛了这个依然在成长中的女孩。她的身高增加了7厘米,体重也涨了7公斤,原本是正常的生理变化,却被外界标签化为“状态下滑”。但他们不理解,跳水这项运动对身体的要求极高,尤其是双人项目。身形的细微变化,会在技术上放大,影响到动作的同步性。
她与陈芋汐的双人搭档曾被誉为“水花姐妹”,两人凭借默契和技术上的高度契合,几乎垄断了各大比赛的金牌。她们在世锦赛、世界杯等重要赛事上都以压倒性优势夺冠。但由于发育所带来的技术失衡,双人项目的拆分成了必然的结果。
此外,全红婵的单人表现也开始被质疑。每一次失误、每一次分数的下滑,都引发了外界的广泛讨论。似乎她一旦不再完美,就不配拥有低谷。然而,全红婵毕竟才18岁。她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任何年轻运动员都会经历的身体变化和心理波动,外界却未必能理解。
3
全红婵与陈芋汐常被拿来做比较。一位是天赋型选手,一位是技术型代表。全红婵赢得迅速,而陈芋汐稳步前行。两人从东京到巴黎,被誉为“双子星”,舆论的过度渲染,使得全红婵被推向焦点,而陈芋汐则常被视作“配角”。曾有人对陈芋汐进行无理的批评,称她“崇洋媚外”,或是“胜利依赖家世”,直到全红婵也遭遇了网络的反噬,人们才意识到,这种成长的路径,往往并不公正。
她们在比赛场上是竞争对手,但在日常生活中却是彼此最默契的伙伴。这份默契需要长时间的训练与相互信任,依靠不断的试错和同频起跳。而这些努力,往往不如一次失误更容易成为热搜的焦点。如今的全红婵,正在经历陈芋汐曾经历过的阵痛。少年得志,虽然充满荣光,但随之而来的审视与攻击,远比赢得冠军更难以承受。
人民日报的发声,虽然未必能完全遏制AI假视频的泛滥,但至少向社会传达了一种态度:运动员应当被尊重,而非成为技术和流量的牺牲品。全红婵不应当只是一个被消费的公众人物,而应该是一名全力以赴为国争光的运动员。希望我们下次听到她的名字时,不是因为虚假的热度,而是因为她再度站在跳台上,为国家带来荣誉。
结语
每一位在奥运舞台上闪耀的运动员,都承载着国家的荣誉与人民的期望。然而,在领奖台下,他们首先是人,是父母的孩子,是朋友的伙伴。全红婵的天赋无人能及,她的成长经历也不应被复制。我们不应当用“偶像”的标准审视一个正在成长的普通女孩,更不该通过技术和流量去剥夺她那本就不多的私人空间。人民日报的发声,既是对不法商家的警告,也是一种底线的捍卫。希望全红婵的名字,下次出现在大家耳中时,是因为她再次站在跳台上,而非被虚假消费所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