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名字再次登上了热搜榜的最上方,这次的原因却与奖牌或零水花的完美入水无关,而是因为——人民日报的罕见发声,公开为她维权。
18岁的奥运冠军全红婵,竟然成了商家利用假直播、AI换脸、克隆声音的工具,成为了他们获取流量的“摇钱树”。这个为国争光的孩子,怎么就成了被他人剥削的对象?
曾经被全社会崇敬为英雄的她,怎么一步步地走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成为了媒体和公众争议的焦点?
回忆起东京奥运会的那一天,全红婵凭借着三跳满分、零水花的表现,瞬间成为了全国的骄傲。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从那一刻起,她的脚踝便埋下了隐患。跳水是一项以秒计命的运动,经过上千次的训练,每次都从10米的高台上“砸”进水面,她的脚踝在反复的伤痛中,已经需要冰敷来缓解。
2025年,全红婵因伤退出集训,这一消息迅速被误解为“状态下滑”或“害怕失败”。更为残酷的,是她正经历着身体和心灵的成长。在过去的两年里,她的身高增加了7厘米,体重大了7公斤,这对一个正在发育的18岁女孩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然而外界却解读为她的身形变化让动作不再稳健,尤其在双人跳水中,困难的同步动作变得更加吃力,随之而来的便是“被超越”和“能力下滑”的声音。
讽刺的是,曾经的“双保险”组合,全红婵和陈芋汐,在2022年布达佩斯世锦赛和2023年福冈世锦赛上携手夺得了十米台双人金牌,被冠以“水花姐妹”这一可爱的称号。可是,只要全红婵在单人赛中出现一点点小失误,就会立即受到无情的质疑。站得越高,容错率反而越低,似乎她的每一次表现都必须无懈可击。
全红婵与陈芋汐之间,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对手关系。一个被贴上了“天赋型”的标签,另一个被称为“技术流”。这种截然不同的人设自然成为了流量的好素材。全红婵获胜时,便有人说陈芋汐不过是陪衬;陈芋汐赢了,又有人酸她背景强大,“捧杀”全红婵。甚至她在领奖台上说了一句英文,也会被批评为“崇洋媚外”。这种捆绑式的比较,对任何一方都是一种伤害。
如今,全红婵正经历的舆论阵痛,正是陈芋汐曾经的噩梦。在中国,少年成名既是荣誉的象征,也是一双沉重的镣铐。奖牌既是荣光,亦是枷锁——它意味着你无法犯错。一次失误,便是“跌落神坛”;一次暂停,便是“生不如死”。
因此,人民日报的发声,不仅仅是为了全红婵一个人,它是在告诉所有人:世界冠军不是盈利机器,公众人物也不是技术的玩物。保护全红婵,实际上是在保护所有为国拼搏的运动员。
全红婵的起点,与大多数人想象中的天才完全不同。她来自广东湛江,家中种着几亩地。为了给母亲治病,年仅7岁的她被父亲送进了跳水队。在训练池边,那个扎着小辫子的女孩,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吃上一顿奶茶店的炸鸡。
14岁那年,她在东京奥运会上三跳满分,零水花的表现震惊了世界。媒体争相报道她的“农家出身”和“朴素性格”,网友纷纷转发她喜欢吃零食的小故事。她成了全国人民宠爱的“全妹”。
然而,光环来的太快,也吸引了那些精明的逐利者。有人开车堵到她家门口进行直播;有人用无人机航拍她的家;甚至她家人出门买菜时也被偷拍成短视频。更荒唐的是,线上也发生了类似的事。她没有代言的品牌,竟被挂上她的头像来卖货;她从未喝过的饮料,被人用AI换脸技术制作成她正在品尝的样子;就连她哥哥全进华的公益直播画面,也被二次剪辑成虚构剧情,一场没有授权的假直播,点击量轻松突破百万。
全红婵的处境,已经超出了我们所有人的想象。这一次,人民日报终于发声,明确批评这种行为:《AI合成不能如此无下限》。文章态度坚定——运动员的形象权,不是流量的提款机。
然而,矛盾在于,这个才刚刚成年、仅18岁的女孩,已经被包装成全民偶像,甚至被当作可以随意消费的“符号”。全红婵,是冠军,更是一个孩子。她的价值不应仅限于流量榜单,更不该被AI技术随意篡改。体育的真正意义,从来不仅仅是奖牌,它在于尊重每一位运动员的努力,保护他们的真实。
人民日报的发声,不仅是为全红婵维权,更是在为所有在赛场上奋斗的年轻人划出一条底线。希望下一次全红婵登上热搜时,能够是因为她再次站上跳台,而不是被消费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