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特朗普还是维持着沉默的姿态,实际上美国已经迫不及待地踏上了行动之路。尽管有关关税休战的协议尚未得到最终确认,美方却已规避了既定的程序,向中方提出了两个明显具敌意的要求,试图施加压力。这一系列举动显示出美国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愿放松的态度。
然而,此次中国的表现却让人刮目相看,展现出十足的自信和从容。不同于以往的被动应对,这回中国不仅保持了主动权,还显示出坚定的决心。2025年7月28日至29日,中美两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展开新一轮的经贸磋商,此次会晤被广泛关注。中美双方在会谈中达成共识,共同决定将原定于8月12日到期的关税暂停期延长90天,直至11月11日。此次会谈中,中方代表为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而美方则由财政部长贝森特及贸易代表格里尔共同出席。
不过,协定达成后的问题却随之显现:美方迟迟未能签署协议。贝森特在会后指出,必须向特朗普总统汇报并等待最终的决定。这种拖延策略不仅导致协议未能立即生效,还引发了外界对后续进展的众多疑问。尽管会谈中双方的言辞温和,但会后却迅速露出了狰狞的面具,试图通过经济手段来约束中方。
就在会谈结束的当天,美财政部长贝森特在媒体发布会上放出了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如果中国继续从俄罗斯进口原油,可能将面临上调关税的威胁。此外,他还透露,美国国会正在推动一项新的法案,拟赋予总统对采购俄油国家实施制裁的权力。面对美国的威胁,中国迅速作出了反击。
在7月30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针对外媒提问时明确表示:中国的能源采购行为是为了国家的安全利益,任何国家都无权对此进行干涉。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是基于市场经济原则和战略互信的正常双边贸易。中国将始终根据自身的国家利益采取合理的能源保障措施,同时重申:关税战没有赢家,依靠威胁和施压也无法解决问题。
美国的双重标准显而易见。一方面希望中国扩大对美国商品的采购,另一方面却在高科技产品的出口上对中国进行限制。就在7月17日的时候,美国商务部刚刚宣布对中国出口的阳极级石墨征收高达93.5%的反倾销税,叠加其他关税后,总税率竟高达160%。这一禁令对中国新能源电池产业链的冲击不可小觑,其影响将深远。中国的质疑反映出其对美方制裁策略的不满,“你为何不向我开放核心技术,我为何要大量采购你的商品?”
美国运用拖延战术的功夫可谓炉火纯青。在协议的最后关头营造紧张氛围,试图迫使中方作出让步。然而时至2025年,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早已不再是2018年那个容易受到外部压力的角色。如今的美国却正面临三大严峻挑战。
首先是美国的能源行业正在经历一场重创。根据达拉斯联储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美国的页岩油企业普遍陷入亏损危机。如果中国不再采购美国的原油,将会导致油价下跌,销售受阻,企业面临停产的风险。一旦企业选择停产,接踵而来的连锁反应将影响整个制造业,导致成本上升、物流费用激增,最终使普通民众生活压力加剧,通胀风险增高。
其次,美国的盟友也未能给予支持。所谓的联合封锁策略,实则很难形成合力。美国试图拉拢印度、巴西联手抵制来自俄罗斯和伊朗的能源供应,但遭到拒绝。印度依旧从俄罗斯进口原油,以稳固其利润,而巴西也明确表示将继续采购伊朗的能源产品。
最后,美国国内对于政策的分歧愈发明显。甚至在财政部长贝森特刚刚表示“中美全面脱钩不现实”后,却有鹰派人士急于喊出“绝不能让步”的口号。这种政策上的前后矛盾和频繁调整,使得美国企业无所适从,对未来的发展产生迷茫。
在此次谈判中,中国展现了诚意与务实的态度,而美方却在一边谈论合作的同时又不断设下障碍。他们或许依旧幻想着以往的施压模式重现,但如今的中国早已不再被这种老套的策略所左右。中国经济的稳健增长令人信服,2025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达到5.3%,而与此同时,美国的增幅仅为1.25%。这样的对比让真实的数据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差距十分明显。
中国已经建立了多元化的能源供应链,不仅包括来自俄罗斯和伊朗的合作伙伴,还有中东、非洲、南美等地区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任何国家都无法真正制约中国。同时,国内的消费市场不断扩展,新能源、智能制造和消费升级等新兴领域蓬勃发展,带动了大量新兴产业和企业,使得中国整体的抗压能力远超以往。
至于反制手段,中国手中掌握了诸多“王牌”。例如,全球超过70%的中重稀土资源集中在中国,这些材料是美国军工、芯片、雷达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如果真的采取行动,我们也绝对无所畏惧。同时,中国的芯片产业也在快速突破,华为昇腾、寒武纪、长江存储等企业在AI芯片和先进制程等核心技术上不断追赶,部分领域已实现国产替代。再加上5G、高铁、电动车等产业早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中国的产业实力愈发不可小觑。
如果美国真敢采取行动,中国必将果断回应。国际舞台上,中国的“朋友圈”不断扩展,而美国的单边主义已渐渐失去市场。金砖国家明确拒绝美式单边制裁,巴西、土耳其等国公开支持中国在能源领域的自主选择权。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遍布,以及人民币结算在多国的实施,尽管美国试图通过金融手段施压,其效果却逐步减弱,而中国的发展道路却愈发广阔。
究竟谁在冷静应对,谁又在慌乱应对,显而易见。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焦虑的一方更容易犯错。还记得2018年的那场贸易战吗?当时美国一开始便打出了“组合拳”,加征关税、限制企业、全面围堵,步步紧逼。然而结果又如何?中国不仅稳住了局势,反而在压力之下实现了更强的发展。中美贸易的顺差不降反升,2024年甚至达到了3610亿美元。而美国方面则经历了物价飞涨、供应链断裂、企业转移失败的困境,普通民众成为了最大受害者。
如今的局面与当年颇为类似,但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始终不会被外部的节奏所左右,仍在稳步推进众多战略任务。例如,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在人工智能、数字制造、新能源等关键领域增加投入,力争掌控未来技术的制高点;同时积极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扩展全球合作伙伴网络,推动多边共赢的格局。因此,单边主义正在失去支持,而中国则在稳中求进,拥有充足的战略定力和足够的回旋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