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看过革命题材的电视连续剧《青岛往事》,除了钦佩革命者的精种与睿智,亦对青岛风光十分向往。今年7月31日一8月3日,时值盛夏三伏天,征得家人同意,我独自拎包报团,奔向梦中青岛。
早上5点从温泉家中出发,到武汉转大巴到日照,随后再去青岛。极像是把地图摊开成“山”字从左到右,而那一竖恰如一条长长的高速连接,我们的大巴车就在这样一眼望不到头的高速上足足奔跑了13个小时。
刚入驻日照的酒店时,时间便是晚上9点。我们拖着疲惫的身躯,重重的倒在床上,本想一觉睡到天亮,但发觉己十三个小时未吃正餐,早已饥肠辘辘,本能促使着我们打着车在莒国文街附近寻找美食。在酒足饭饱之后,我们便步行回到原来的酒店,途中偶然发觉路边的莒洲古城,它闪烁着灯光像是在招呼着我们的到来。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yusign.com/file/upload/202508/06/135811351.jpg" />
据当地人描述莒国古城坐落在拥有千年文化历史的莒县,莒国古城坚持“文旅商”融合的规划思路,10大文化景点散落其中,以“八雅”文化符号为业态基石,拥有莒县剪纸、渔鼓评书等26个特色非遗项目,听罢我们更是连连惊呼,但由于明天还要赶早,我们没时间在这山东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停留了,只在古城附近溜达了一圈便匆匆赶回了酒店。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yusign.com/file/upload/202508/06/135811201.jpg" />
.第二天清晨,趁着太阳公公还没睡醒,我们的大巴车便踏上了去往青岛的旅程。途中我们经历了一条长达7.8公里、深82.8米的胶州湾隧道,导游介说,这是青岛的隐形地标,它不仅让青岛摆脱了“青黄不接〞的尴尬,而且让旅客们海上停留时间由原来两个小时的轮渡缩短到现在一脚油门5分钟的车程。如今胶州湾的第2隧道已在海底轰鸣,建成后将会成为全世界最长的海底道路隧道,听完我们难免心怀期待,等日后再目睹她的真容。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yusign.com/file/upload/202508/06/135811781.jpg" />
在路上,导游还给我们介绍了青岛三大怪:行车不如走路快,啤酒装进塑料袋,夏天泳衣穿在外。第1个是青岛老城区较多,单行线密集,经常容易堵车;第2个便是青岛人觉得散装的鲜啤便于携带;第3个是因为青岛海水浴场众多,青岛人为了省去更衣的麻烦所致。
此行的第1个目的——栈桥。作为青岛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远远望去栈桥仿佛与天边的水平线重合,栈桥尽头的回澜阁八角飞檐像一枚别在青岛领口的胸针。当一群海鸥从头顶上掠过,当一阵阵海风迎面吹拂,当层层海浪击打着海岸发出阵阵声响时,我仿佛听到了来自青岛的律动,一个城市的心跳声。
随后我们便来到了中山路江宁会馆解决午饭。与家乡不同,饭全是海产品。一份“油爆海螺片”一碗海肠捞饭和一锅海鲜再搭配上青岛特有的原浆青岛啤酒,泡沫在杯壁画出蕾丝,上下浮动的气泡仿佛是在欢迎我们的来到。下午是自由行,我们租辆轿车去了一趟小鱼山,傍晚转战小麦岛。我们沿着由黄松搭建而成的栈道走到岛尽头,落日像一颗糖心蛋黄掉进海里,情侣在礁石边举着啤酒对碰,泡沫和浪花一起碎成金色……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yusign.com/file/upload/202508/06/135812561.jpg" />
时间一幌来到第3天。计划是玩海的时间。大巴车早早的开往了日照的海滩。天还没亮,潮声就先一步抵达耳廓,它像一条看不见的长线,把黑夜与黎明缝合在一起。我赤脚踩在微凉的沙上,脚印立刻被细碎的海浪沫舔平。当第一缕阳光落在海面上时,世界像被重新调焦。灰蓝的浪脊被镀上一层碎金,浪尖的盐粒折射出细小的虹。远处,一艘早起的渔船切开镜面,留下一道颤抖的银痕,像是谁在深蓝绸缎上划开了第一道口子,露出底下更汹涌的暗色。
海风微薰。我蹲下,闭目养神,把手指陷入沙里,用心聆听海的心跳。沙粒从指缝间逃逸时带着微妙的阻力,仿佛每一颗都在用仅存的棱角抗议而后被大海驯服。它们曾是珊瑚的骸骨,是贝壳的碎片,是某座沉没陆地的骨骼……此刻,却温顺地躺在我掌心,像被时间磨平了棱角的旧信。
太阳升高后,海滩开始膨胀。彩色的遮阳伞像蘑菇群般从沙地里钻出,孩子们的尖叫与海浪的节拍意外地合拍。海鸥从沙滩上掠过时,翅膀拍打的声音像翻书页,“哗”地一声,海风就被掀开了新的一章。向远望去,海鸥就像是天空写给海面的长句里,不断插入的逗号。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yusign.com/file/upload/202508/06/135812351.jpg" />
时间一晃便来到了傍晚,云层开始燃烧,夕阳把海面煮成一锅熔化的铜,浪尖上跳跃的光斑像无数枚正在融化的金币。我怔怔地望着,渐渐地痴了、醉了,笑了,直到潮水渐渐涨到脚边,我才起身准备离开。突然听见身后传来一声悠长的、类似叹息的碎响。回头,只见月光下,整片海滩正被重新折叠进深蓝——像一本合上的书,而所有的故事,都将在下一次涨潮时,从第一个字开始,重新书写。日照像给大海按下了慢放键,青岛把海风剪进了电影片头。若把它们连成一条线,你就拥有了整个胶东半岛的夏天。
坐在返程的车上,我出神地望向窗外。四天三夜的旅行,我们萍水相逢,聚散匆匆:我们短暂欢歌,依依别离。点点滴滴,似电影回放再现。
我忽然明白,旅行的终点从来不是机场或车站,而是下一次毫无预兆的怦然心动。也许在某个街角闻到了烤鱿鱼的焦香,也许在某个潮湿的夜晚听到海浪的音律,那是世界把旅游的答案写进风里,而风只负责吹,不负责解释。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眼睛和耳朵留给自己,把脚步和思考留给远方。(熊高旭)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yusign.com/file/upload/202508/06/135812741.jpg" />